雍正最爱的单色釉,大美至简
清代雍正天王最爱单色釉瓷器,不但爱其舒畅之釉质、扑素之气概,更爱其娇美之身段,因而雍正瓷器素以雏型娴雅、胎釉细密著称于世。单色釉也称“一色釉”“纯色釉”或“一头釉”。因为瓷釉内含岔化学分子,瓷器烧成后就出现出岔的繁多光泽,如青釉、红釉、黄釉、黑釉、绿釉、蓝釉和白釉等。单色釉瓷器诚然人格繁多,但在某种水准上倒是对“美到极致是天然”这一状态的经典注解。
在唐代往日,华夏瓷器以单色釉为主,不外从艺术角度来说,这一大段光阴瓷器的雏型、人格较比肃杀质用,多和古代人的兴趣观有间隔,具备较高汇集价钱的单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两个时候。宋代,单色釉回车了遒劲生长的时候。少有是到了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到达了新生时候。单色釉瓷器胎体优美、流转,釉色洁白、明快,科室单色釉瓷,釉下的暗刻刻花,似有似无,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,又有型式可饲眼品赏,可谓雅上加雅,光照下更是彻亮考究,斐然无比。单色釉瓷器不浮、不嚣、不靡、不媚,与彩釉瓷器选配,通通天成、素雅淡净,是公认的陶瓷成品中的“专家闺秀”。
清雍正胭脂红釉盘
红釉
胭脂红釉盘,清雍正,高2.9cm,口径15cm,足径9.3cm。盘朝向,弧壁,圈足。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,外壁施胭脂红釉。外底署青花楷体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双行六字款,外围青花双圈。
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暮年,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光绪等朝均有烧造,个中以雍正朝降服最大,质素最精。它是一种以微量金(Au)作涂料剂、在炉内经800℃订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。因为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,故被称为“洋金红”或“东洋红”,而东方多称之为“蔷薇红”、“玫瑰红”。又因为这种红釉颇如女性修饰用的胭脂之色,故别名“胭脂红”。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、浅之分,深者称“胭脂紫”,浅者称“胭脂水”,比胭脂水更淡薄者称“淡粉红”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督陶官唐英所撰《陶成纪事》中录彼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、彩瓷器中即有“东洋赤器皿”。从传世品看,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雏型有瓶、罐、盘、碗、杯、碟等,均胎体浮薄,考究英俊,大批为内白釉,外胭脂红釉,少多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。
清雍正胭脂水釉小碗
胭脂水釉小碗,高4.8cm,口径9.5cm,足径3.6cm。瓶撇口,弧壁,圈足。里施白釉,外壁施胭脂水釉。胎体极薄,雏型弧线极端艳冶。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体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款。此瓶呈粉赤的胭脂水釉匀净光亮,在细白的底釉烘托下,更显娇丽。此碗建筑进程是先烧出细密的白瓷小碗,而后采纳喷釉的形式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,再入低温小炉在800℃的温度下烧成,属于清代稀罕的色釉种类之一。胭脂水釉率领用于小件器,如小碗、小瓶、小门生杯、菊瓣盘等,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种类,雍正时候烧造得最为细密,乾隆朝此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,第呈色越发越差。此小碗雏型优美,精工考究,其底釉极白,胭脂水釉粉嫩斑斓,选任了清代这一种类的最高成果。
清雍正霁红釉胆式瓶
霁红釉胆式瓶,清雍正,高27.8cm,口径3.5cm,足径8cm。瓶直口,秀颀颈,削肩,鼓腹,圈足。因相像悬胆,故名“胆式瓶”。周身施低温铜红釉,釉面匀净,光泽洁白。圈足内施白釉。外底署青花楷体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双行六字款,外围青花双圈。胆式瓶属于罗列用瓷,一如用于插花。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,彼时钧窑、哥窑、耀州窑均有烧造。宋代出名诗人杨万里有“胆样银瓶玉样梅,北枝折得未全开。为冷清寞空山里,唤入诗人几案来”诗句。
清雍正淡粉釉瓶
淡粉釉瓶,高19.5cm,口径2.2cm,足径6.7cm。瓶口内敛,板本如蒜头,短颈,丰肩,肩以下渐敛,圈足微外撇。周身施淡刺伤釉,属低温金红釉。瓶里及底均施白釉。底青花双圈内楷体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款。此瓶胎质皎洁细润,雏型绝辔,釉色均匀洁白,淡刺伤如三月桃花,浓艳绰约。金红釉瓷器为雍正时创烧,在官窑传世品中亦很稀。此瓶是模范的雍正官窑成品,为传世之珍。
清雍正淡黄釉瓶
黄釉